民間中醫(yī)網(wǎng)
電話:139-8860-2154
郵箱:mzzccm@qq.com
手機:13577330218(同微信)
地址: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
嚴正聲明:
本站刊載的民間名醫(yī)內(nèi)容,均由本站收集、整理、發(fā)布;來源于網(wǎng)絡,不對內(nèi)容的真實性承擔任何責任。歡迎讀者向本站推薦全國各地民間名醫(yī),民間名醫(yī)也可自薦!聯(lián)系郵箱:mzzccm@qq.com
【名稱】:甘草
【英文名】:Liquorice Root
【拼音】:Gān Cǎo
【別名】:暫美草、蜜甘(《本經(jīng)》),蜜草、蕗草(《別錄》),國老(陶弘景),靈通(《記事珠》),粉草(《群芳譜》),甜草(《中國藥植志》),甜根子(《中藥志》),棒草(《黑龍江中藥》)。
【藥材類別】:根莖類
【性味】:甘,平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味甘,平。
②《別錄》:**。
③《本草衍義》:微涼。
④《珍珠囊》:生甘,平;炙甘,溫。
【歸經(jīng)】:
入脾、胃、肺經(jīng)。
①《湯液本草》:入足厥陰、太陰、少陰經(jīng)。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心、脾二經(jīng)。
③《本草通玄》:入脾、胃。
④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:入手太陰肺經(jīng)、足太陰脾經(jīng)。
【入藥部分】:
為豆科植物甘草、光果甘草、脹果甘草的根及根莖。
【產(chǎn)地和分布】:
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陽山坡。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、山東等地區(qū)。
【形態(tài)特征】:
1.甘草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很及根莖粗壯,皮紅棕色。莖直立,帶木質(zhì),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。奇數(shù)現(xiàn)狀復葉長8-20cm;小葉7-17,卵形或?qū)捖研危L2-5cm,寬1-3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部圓,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;托葉闊披針形,被白色纖毛。總狀花序腋生,花密集;花萼鐘狀,萼齒5,披針形,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;花冠藍紫色,長1.4-2.5cm,無毛,旗瓣大,卵圓形,有爪,龍骨瓣直,較翼辯短,均有長爪;雄蕊二體,(9+1)。莢果條形,呈鐮刀狀或環(huán)狀彎曲,外面密被刺毛狀腺作。種子4-8,腎形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2.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,高1m左右。莖和枝均被鱗片狀腺體和白色短柔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葉5-14(-20)cm;小葉9-17,卵圓形或長橢圓形,長2-4,寬0.8-2cm,先端常微缺,上面有短柔毛,下面密生鱗片狀腺體;托葉披針形。花淡紫色,密生,排列成腋生的穗狀花序;花萼鐘狀,有5個相等的披針形萼齒,萼齒內(nèi)外均被白色腺毛;旗瓣長橢圓形,長約11mm,翼瓣長約9mm,爪不明顯,龍骨瓣長約8mm。莢果扁,狹長卵形,稍彎曲,長20-30mm,寬4-7mm,無毛,有時具少許不明顯的腺瘤。種子3-4顆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3.脹果甘草.多年生草本,高50-120cm,有時基部粗壯而為木質(zhì)。莖直立,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,無腺毛而有疏柔毛,或幾無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葉長3-16cm;小葉3-7枚,卵形、狹長卵形、長圓形至橢圓形,長1.5-5cm,寬0.6-2.8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都圓形,邊緣徽反卷,常顯明為波卷狀,上面暗綠色,具黃褐色腺點,下面亮綠色,具淡黃綠色腺點,幼時如涂膠狀,有光澤,兩面無毛或幾無毛;小葉柄長1-4mm。總狀花序;花小,紫紅色,排列疏松。莢果長圓形,短小,長0.8-2cm,膨脹,無或略有凹窩,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。種子小,1-7顆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【用法用量】:
內(nèi)服:煎湯,2-6g,調(diào)和諸藥用量宜小,作為主藥用量宜稍大,可用10g左右;用于中毒搶救,可用30-60g。凡入補益藥中宜炙用,入清瀉藥中宜生用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、漬;或研末敷。
Copyright ? 2024 民間中醫(yī)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; 滇ICP備2023005830號
滇公網(wǎng)安備53250302000405號 技術支持:智誠傳媒科技 網(wǎng)站地圖
嚴正聲明:本網(wǎng)站不提供任何的病情診斷、咨詢和開具藥方等服務;不提供藥品、保健品、醫(yī)療器械等在線交易和產(chǎn)品咨詢,就醫(yī)或購買者請到醫(yī)院和藥店咨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