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間中醫網
電話:139-8860-2154
郵箱:mzzccm@qq.com
手機:13577330218(同微信)
地址: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
溫馨提示:本網站所載經方驗方等內容出于學習分享、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,僅供參考學習,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!如自行按內容配制使用,所產生的后果,本網站不承擔一切責任!
組成:獨活9g,桑寄生6g,杜仲6g,牛膝6g,細辛6g,秦艽6g,茯苓6g,肉桂6g,防風6g,川芎6g,人參6g,甘草6g,當歸6g,芍藥6g,干地黃6g。
治則:祛風濕,止痹痛,益肝腎,補氣血。
主治:痹證日久,肝腎兩虛,氣血不足證。腰膝疼痛、痿軟,肢節屈伸不利,或麻木不仁,畏寒喜溫,心悸氣短,舌淡,苔白,脈細弱。
方解:本方為治療久痹而肝腎兩虛,氣血不足之常用方。其證乃因感受風寒濕邪而患痹證,日久不愈,累及肝腎,耗傷氣血所致。其證屬正虛邪實,治宜扶正與祛邪兼顧,既應祛散風寒濕邪,又當補益肝腎氣血。方中重用獨活為君,辛苦微溫,善治伏風,除久痹,且性善下行,以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。臣以細辛、防風、秦艽、肉桂諸藥,細辛入少陰腎經,長于搜剔陰經之風寒濕邪,又除經絡留濕;秦艽祛風濕,舒筋絡而利關節;肉桂溫經散寒,通利血脈;防風祛一身之風且勝濕,君臣相伍,共祛風寒濕邪。本證因痹證日久而見肝腎兩虛,氣血不足,遂佐入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以補益肝腎而強壯筋骨,且桑寄生兼可祛風濕,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節筋脈;當歸、川芎、地黃、白芍養血和血,人參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氣,以上諸藥合用,具有補肝腎,益氣血之功。且白芍與甘草相合,尚能柔肝緩急,以助舒筋。當歸、川芎、牛膝、肉桂活血,寓“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”之意。甘草調和諸藥,兼使藥之用。
醫案一:齊某某,女,36歲,2012年12月10日就診,門診患者。
主訴:腹痛1周。
患者近1周來腹痛,伴睡眠差、腰痛多年,舌暗紅,苔膩,脈沉。
綜合脈癥,四診合參,本病當屬祖國醫學“腹痛”范疇,證屬風濕內蘊,痹阻經絡型,應以祛風除濕,通經止痛為治療原則,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,整方如下:
黃芪30g 防風30g 羌活30g 獨活30g 木瓜30g 杜仲20g 牛膝30g 生甘草15g
7劑,配方顆粒,日1劑,足浴
按:患者風濕之邪內盛,流注經絡,不通則痛,故腹痛、腰痛,治宜祛風除濕,通經止痛。羌活能上行巔頂,橫行肢臂,善治上部之邪,獨活偏下行而入里,善治下部風濕之邪,二者配合,治一身上下風濕之邪;杜仲、牛膝長于祛風濕,補肝腎,強筋骨;木瓜舒筋活絡,和胃化濕;黃芪益氣健脾,助上藥化濕;元胡“行血中之氣滯,氣中血滯”,能治一身上下諸痛;生甘草益氣健脾,調和諸藥。諸藥合用,共奏祛風除濕,通經止痛之功。
醫案二:韓某某,女,26歲,2011年3月14日就診,門診患者。
主訴:陣發性心慌1月。
患者陣發性心慌1月余,無胸痛、胸悶,頭頸部常有汗出,無腹瀉腹痛,納可,眠差,二便調,舌暗紅,苔薄黃,脈沉。
綜合脈癥,四診合參,本病當屬祖國醫學“心悸”范疇,證屬肝腎不足型,應以補益肝腎為治療原則,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,整方如下:
焦麥芽20g 焦神曲20g 焦山楂20g 雞血藤15g 檳榔10g 連翹20g 桑寄生30g 牛膝20g 半夏18g 陳皮18g 砂仁6g 炒澤瀉20g 獨活20g 杜仲20g
5劑,配方顆粒,日1劑,開水沖服,分早晚兩次溫服
2011年3月18日二診:患者心慌減輕,晨起頭暈、口干,失眠較前減輕,舌暗紅,苔薄黃,脈沉。上方去焦三仙、檳榔、澤瀉,加茯苓30g,羌活15g,肉桂6g,5劑,配方顆粒,日1劑,開水沖服,分早晚兩次溫服。
2011年3月25日三診:患者心慌減輕,晨起頭暈、口干減輕,失眠較前減輕,飲食不佳,食后有惡心感,雙下肢輕度水腫,偶感小腿脹,舌暗紅,苔白厚稍膩,脈沉。上方加海螵蛸30g,5劑,配方顆粒,日1劑,開水沖服,分早晚兩次溫服。
按:患者先天肝腎不足,加之后天脾胃失養,以致氣血虧虛,心脈失養,則發心慌。方選獨活寄生湯,方中獨活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,補肝腎,祛風濕,止痹痛;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;檳榔、砂仁理氣止痛;連翹清熱解毒;半夏、陳皮理氣健脾;澤瀉利水滲濕;焦三仙消食和胃。
小結:獨活寄生湯出自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為治療久痹而致肝腎兩虛,氣血不足證之常用方。臨床應用以腰膝冷痛,肢節屈伸不利,心悸氣短,脈細弱為辨證要點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八:“治腰背痛,獨活寄生湯。夫腰背痛者,皆猶腎氣虛弱,臥冷濕地當風所得也,不時速治,喜流入腳膝,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,或腰痛攣腳重痹,宜急服此方。”風寒濕邪客于肢體關節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腰膝疼痛,久則肢節屈伸不利,或麻木不仁。腎主骨,肝主筋,邪客筋骨,日久必致損傷肝腎,耗傷氣血。又腰為腎之府,膝為筋之府,肝腎不足,則見腰膝痿軟;氣血耗傷,故心悸氣短。
痹證疼痛較劇者,可酌加制川烏、制草烏、白花蛇等以助搜風通絡,活血止痛;寒邪偏盛者,酌加附子、干姜以溫陽散寒;濕邪偏盛者,去地黃,酌加防己、薏苡仁、蒼術以祛濕消腫;正虛不甚者,可減地黃、人參。
應用獨活寄生湯的原則就是痛重藥重,痛輕藥輕,對于綿綿而痛的慢性疼痛不要急于求成,可以常服久服。而且適當加減對提高療效有很大幫助。
版權聲明:
本網站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,都已注明文章來源及作者,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,僅作參考。本網站出于學習分享、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、不用于任何商業盈利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并提供相關書頁證明,我們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,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。聯系郵箱:mzzccm@qq.com